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本科生培养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统计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统计、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搜集、整理、分析和呈现数据的基本能力,能熟练运用统计知识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司及企业从事数据相关的分析与决策工作;能够成为企业、咨询和研究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大数据分析人才;能够在科研机构和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其中优秀的学生能够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能够成为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从事科研/金融实务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

  统计学院现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以学校和学院的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据,根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以下原则修订而成:

  1.时代性和前瞻性。充分研究和体现创新驱动、网络化、国际化时代特征,对未来5-10年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科学预期,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强化创业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构建理念明确、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学校定位,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2.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厚基础和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与个性化培养;弱化专业壁垒,打通学院内部通识平台和学科平台,体现通用性,实现宽口径培养。进一步落实多样化人才培养计划,增加创业创新实验班计划,鼓励开展不同专业联合培养,基于学生需求实施分级分类培养,丰富培养环节,延伸培养过程,提高课程多样化程度,优化课程供给结构,尊重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3.自主性和开放性。下放专业建设自主权,在方案设计的各方面,学校层面该管的管住,该下放的放开,以开放、协同、绿色、共享的理念,调动院系和教师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强化院系专业建设的责任意识,避免课程碎片化及因人设课;探索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加强全英文专业课程、教材、测评模式和学习策略的国际化建设,实现国际国内专业教育的有效对接,打造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4.交叉性和创新性。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鼓励院系打通专业建设渠道,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修读提供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实现学生选专业(方向)、选教师、选课程、选考试方式和时间以及选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5.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参考专业认证逻辑,聚焦培养目标和质量,精准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体系、课程体系的匹配和协同,提升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结合现有教学运行平台及管理体系,将新版与旧版培养方案有机结合,深化学分制改革,有选择、有条件、有步骤地试行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渐进式改革。统计学院现行的培养方案与2013版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渐进性的特征,同时,通过设立个性化课程学分,体现了系统性的特点。